
声明:本文为虚构小说故事,地名人名均为虚构,请勿与现实关联。本文所用素材源于互联网,图片非真实图像,仅用于叙事呈现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!
康熙五十八年深秋,紫禁城内一场看似寻常的君臣对话,却暗藏着惊天玄机。
"张廷玉,朕要除一人。"康熙皇帝面色凝重,缓缓推出一纸空白圣旨,"名字由你来填。"
这张没有任何文字的圣旨,在烛火摇曳中显得格外刺眼。张廷玉接过圣旨的那一刻,手竟微微颤抖。
一纸空白圣旨背后,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惊天秘密?
01
康熙二十七年,一个叫张廷玉的年轻人踏进了翰林院的大门。
彼时的他只是一个普通的编修,在满是饱学之士的翰林院里毫不起眼。
每日里,他埋头于案牍之间,用最工整的字体抄写着各种文件。
其他同僚都忙着攀附权贵,唯独张廷玉专心致志地做着手头的工作。
有人嘲笑他迂腐,有人说他不懂变通。
张廷玉从不辩解,只是更加认真地对待每一份文件。
康熙三十九年春,一份重要的诏书需要重新誊写。
这份诏书关系到南方漕运的重大改革,文字复杂,条款繁多。
翰林院的官员们都觉得这是个苦差事,纷纷推脱。
张廷玉主动请缨,连续三天三夜不眠不休。
当他将誊写好的诏书呈上时,康熙仔细查看后大为赞赏。
"此人字如其人,工整严谨,可堪大用。"康熙当即将张廷玉调入内阁。
从那时起,张廷玉开始接触到更多的机密文件。
他发现,康熙对待每一份奏折都异常认真,经常批阅到深夜。
张廷玉暗自决定,要用自己的能力为皇上分忧。
康熙四十二年,西北边疆发生叛乱,军情紧急。
各部门的奏报如雪花般飞向京城,内容繁杂,真假难辨。
张廷玉主动提出要整理这些军报,将其分类归纳。
他用了整整五天时间,将所有军报按照时间、地点、兵力进行详细分类。
最终形成了一份清晰明了的战况总结,让康熙一目了然。
"有了这份总结,朕对西北局势了如指掌。"康熙对张廷玉的能力刮目相看。
从此,凡是重要的军政要务,康熙都会让张廷玉参与其中。
张廷玉的地位也随之水涨船高,逐渐成为康熙身边的得力助手。
他处理政务井井有条,从不出现差错,深得康熙信任。
康熙四十八年,朝中发生了一件大事。
户部尚书因为贪污被查处,牵涉到十几名官员。
这件事震惊朝野,康熙决定彻底清查户部账目。
张廷玉被任命为清查专员,负责审核所有相关账册。
面对堆积如山的账本,张廷玉没有丝毫畏惧。
他带着几名助手,日夜不停地核查每一笔账目。
第一天,张廷玉就发现了十几处可疑的记录。
这些记录表面上看没有问题,但仔细对照却漏洞百出。
有的是数目对不上,有的是日期前后矛盾。
还有一些账目明显是临时编造的,字迹都不一样。
张廷玉越查越心惊,这些贪官的手段比他想象的更加狡猾。
他们不是简单的挪用公款,而是建立了一整套复杂的贪污体系。
通过虚报军饷、虚增工程费用、虚开商铺账目等方式大肆敛财。
更令人震惊的是,这个贪污网络竟然延伸到了好几个部门。
不仅户部有问题,工部、兵部也都有官员参与其中。
张廷玉意识到,这件事的严重性远超预期。
他立即向康熙汇报了初步调查结果。
康熙听后勃然大怒:"朕辛辛苦苦为百姓谋福利,这些贪官却在背后捞取民脂民膏!"
"张廷玉,你一定要彻查到底,绝不姑息!"
得到康熙的全力支持,张廷玉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到调查中。
他甚至搬到了户部,连续一个月没有回家。
经过两个月的努力,终于查清了所有问题,为国库挽回了巨额损失。
这次清查不仅挽回了损失,还完善了国库管理制度。
张廷玉根据调查中发现的漏洞,制定了一套严密的监管办法。
从此以后,类似的贪污案件大幅减少。
康熙对张廷玉的表现非常满意,当众表扬了他的功绩。
"张廷玉办事,朕最是放心。"这句话很快传遍了整个朝堂。
从那以后,朝中大臣们都知道,张廷玉已经成为康熙最信任的人之一。
康熙五十一年,边疆又起战事,这次是准噶尔部落入侵。
战报频传,朝中一片紧张。
康熙决定御驾亲征,但朝中政务不能停滞。
"张廷玉,朕出征期间,内阁事务就交给你全权处理。"
这是一个巨大的责任,也是康熙对张廷玉能力的最大认可。
整个御驾亲征期间,张廷玉独自承担起了处理朝政的重任。
每天都有数十份奏折需要处理,每一件都关系到国计民生。
张廷玉丝毫不敢懈怠,认真审阅每一份文件。
对于重要的军政事务,他会详细分析利弊,提出具体建议。
对于一般的行政事务,他也会仔细核查,确保没有纰漏。
三个月的时间里,朝中政务运转如常,没有出现任何问题。
当康熙得胜归来时,看到朝政井然有序,对张廷玉更加赞赏。
"有张廷玉在,朕可以安心出征,这样的大臣实在难得。"
这次代理朝政的经历,让张廷玉在康熙心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。
朝中大臣们也都看在眼里,对张廷玉更加敬重。
02
康熙五十年以后,朝堂上的气氛开始变得微妙起来。
随着康熙年事渐高,朝中各派势力开始暗中活动。
以大学士纳兰明德为首的一派,在朝中势力颇大。
纳兰明德此人出身满洲正黄旗,祖上就是开国功臣。
他本人也确实才华出众,早年深得康熙器重。
从康熙三十年开始,纳兰明德就担任内阁学士,参与机要。
二十多年来,他处理过无数重大政务,立下了不少功劳。
但是随着地位的提升,纳兰明德的野心也开始显露出来。
他不再像以前那样小心谨慎,开始在朝堂上频繁发声。
对于康熙的一些决策,他也敢于提出不同意见。
起初,康熙还觉得这是忠臣直谏,并不在意。
但是渐渐地,纳兰明德的态度变得越来越强硬。
有时候,他甚至会在朝堂上与康熙发生激烈争论。
朝中其他大臣看在眼里,都为纳兰明德捏一把汗。
纳兰明德身边聚集了一批追随者,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政治集团。
这些人大多是他在各个时期提拔起来的官员。
他们在朝中各个部门都有一定的影响力。
每当朝议时,这些人总是会支持纳兰明德的观点。
有时候,甚至会出现纳兰明德一派与其他大臣对立的局面。
这样的情况让康熙越来越不舒服。
与纳兰明德相对的是另一位重臣佟国维,两人明争暗斗多年。
佟国维虽然资历更老,但在康熙面前的影响力却逐渐下降。
他看着纳兰明德势力的不断扩张,心中既嫉妒又担忧。
佟国维知道,如果任由纳兰明德这样发展下去,朝堂的平衡就会被彻底打破。
于是,他开始在康熙面前暗示纳兰明德的种种不当行为。
"万岁爷,纳兰明德最近在朝中的表现似乎有些..."佟国维欲言又止。
康熙没有接话,只是静静地听着。
佟国维见康熙没有反应,也不敢说得太露骨。
但是他的这些话确实在康熙心中留下了印象。
朝中还有许多中小官员,都在这两大派系之间小心翼翼地生存。
他们既不敢得罪纳兰明德,也不敢忽视索额图。
每天上朝都如履薄冰,生怕站错队伍。
这样的情况让整个朝堂都弥漫着一种紧张的气氛。
康熙看在眼里,心中很不是滋味。
他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和谐朝堂,如今竟变成了这个样子。
张廷玉始终保持中立,从不参与任何派系斗争。
他只专心处理好自己的公务,从不对朝政发表过激言论。
这样的态度让他在复杂的朝堂政治中独善其身。
康熙对张廷玉的这种品格也非常欣赏。
"朝中若都是张廷玉这样的人,朕也不必如此操心了。"康熙曾私下这样说过。
然而,朝堂的暗流却越来越汹涌。
纳兰明德的势力日益膨胀,他开始在一些重要政策上与康熙产生分歧。
特别是在对待蒙古和西藏的政策上,纳兰明德总是提出不同的看法。
他认为应该采用更加强硬的手段,而康熙则倾向于怀柔政策。
每次朝议时,纳兰明德都会据理力争,有时甚至让康熙下不来台。
朝中其他大臣看在眼里,心中都有些不安。
大家都感觉到,纳兰明德似乎已经忘记了君臣之间的界限。
索额图趁机在康熙面前进言,暗示纳兰明德有些过于张扬。
但康熙表面上并没有表态,只是静静地观察着一切。
张廷玉作为内阁学士,对这些暗流看得很清楚。
他知道朝堂上的平衡正在被打破,但他选择继续保持沉默。
康熙五十六年,发生了一件让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事。
纳兰明德在处理漕运事务时,擅自更改了康熙的旨意。
这件事的起因是南方漕运出现了问题。
当年夏季雨水过多,运河水位暴涨,漕船无法正常通行。
康熙下旨让各地漕运官员暂缓征收,等水位正常后再行处理。
但是纳兰明德却认为这样会影响国库收入,私自下令继续征收。
他还派遣了自己的心腹去各地督促征收工作。
这件事很快就传到了康熙的耳中。
康熙得知后勃然大怒,立即召见了纳兰明德。
"纳兰明德!朕的旨意你竟敢擅自更改?"
纳兰明德跪在地上,但态度依然强硬:"万岁爷,臣这样做是为了朝廷着想。"
"漕运关系国库收入,不能因为一点困难就停止。"
"臣已经安排妥当,保证不会出现问题。"
康熙听了更加愤怒:"朕不是在征求你的意见,而是在质问你为何违旨!"
纳兰明德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,连忙叩头认错。
但是康熙心中的怒火已经无法平息。
这件事让康熙大为震怒,但表面上仍然没有发作。
他只是冷冷地说了一句:"下去吧,以后这样的事不要再发生。"
纳兰明德退出大殿后,心中却并没有真正反省。
他觉得自己是在为朝廷分忧,康熙不应该这样责备他。
这样的想法更加坚定了他继续按自己意思行事的决心。
从那以后,纳兰明德在处理政务时更加我行我素。
有时候,他甚至不等康熙的指示就擅自做出决定。
朝中其他大臣看在眼里,都为纳兰明德的行为感到担忧。
大家都知道,康熙最厌恶的就是臣子违抗圣意。
纳兰明德这样做,无疑是在自掘坟墓。
张廷玉敏锐地察觉到,康熙对纳兰明德的态度开始发生微妙变化。
皇上开始有意无意地减少纳兰明德参与重要决策的机会。
一些原本由纳兰明德负责的事务,开始转交给其他大臣处理。
纳兰明德似乎也感觉到了危机,但他并没有收敛,反而更加活跃。
他开始频繁地在朝堂上发表言论,试图重新获得康熙的重视。
但这样的做法显然适得其反,让康熙对他更加不满。
朝中的紧张气氛越来越浓厚,很多官员都感受到了暴风雨前的宁静。
张廷玉心中明白,一场巨大的政治风暴即将来临。
03
康熙五十八年秋,京城的秋意格外浓重。
这一年,康熙的身体明显不如从前,经常咳嗽不止。
但他依然坚持每天批阅奏折,处理朝政。
张廷玉作为内阁首辅,每天都要到乾清宫向康熙汇报工作。
他发现康熙最近总是心事重重,眉头紧锁。
有几次,张廷玉看到康熙在深夜还独自一人在御书房踱步。
烛光摇曳中,皇帝的身影显得格外孤独和沧桑。
张廷玉想要上前询问,但又不敢贸然打扰。
九月的一个夜晚,张廷玉正准备离开宫中回府。
突然,一名太监匆匆赶来:"张大人,万岁爷召见。"
张廷玉心中一惊,这个时辰康熙很少召见大臣。
他快步跟着太监来到乾清宫,发现康熙正独自坐在龙案前。
整个大殿内只点着几支蜡烛,光线昏暗得让人心慌。
"臣张廷玉拜见万岁爷。"张廷玉恭敬地行礼。
"起来吧,到朕身边来。"康熙的声音听起来有些疲惫。
张廷玉小心翼翼地走近龙案,等待康熙开口。
康熙沉默了很久,才缓缓开口:"张廷玉,朕问你一件事。"
"臣恭听圣训。"
"你觉得朕这些年治国如何?"
这个问题让张廷玉有些意外,他仔细考虑后回答:"万岁爷圣明,天下太平,百姓安居乐业。"
康熙苦笑一声:"太平?朕看未必。"
"万岁爷此话何意?"张廷玉小心地询问。
康熙站起身来,走到窗前望着夜空:"朕在位五十多年,自问对得起列祖列宗,对得起天下百姓。"
"但是..."康熙话音一转,"朕却发现,身边竟有人开始不把朕放在眼里了。"
张廷玉听到这里,心中已经隐约猜到康熙指的是谁。
"朕辛苦培养的大臣,如今竟敢擅自更改朕的旨意。"康熙的声音中带着愤怒。
"这样的人,留着还有什么用?"
张廷玉不敢接话,只能静静地听着。
康熙继续说道:"但是,朕又不能轻易动他。"
"此人在朝中根基深厚,贸然处置恐怕会引起朝堂震荡。"
"朕需要一个既能解决问题,又不会造成太大影响的办法。"
说到这里,康熙转过身来,目光如炬地看着张廷玉。
"张廷玉,朕信任你,你可有什么好的建议?"
张廷玉额头上渗出了冷汗,他知道这个问题关系重大。
"臣愚钝,不敢妄言。"他选择了最安全的回答。
康熙点点头:"朕知道你谨慎,这也是朕信任你的原因。"
"不过,朕已经想好了解决的办法。"
"只是需要你帮朕一个忙。"
张廷玉连忙表态:"臣愿为万岁爷分忧。"
康熙深深地看了他一眼,然后缓缓地说:"好,朕就等你这句话。"
夜更深了,宫中寂静得只能听到秋风吹过树叶的声音。
康熙和张廷玉两人就这样在昏暗的烛光中相对而坐。
04
十月初的一个深夜,张廷玉再次被紧急召入宫中。
这次康熙召见他的地点不是乾清宫,而是养心殿。
养心殿是康熙处理最机密事务的地方,很少有大臣被召见到这里。
张廷玉心中隐约感觉到,今夜必有大事发生。
当他踏进养心殿时,发现康熙正站在一幅地图前凝思。
地图上标注着大清帝国的疆域,密密麻麻的红点标记着各个重要城市。
"臣张廷玉拜见万岁爷。"
康熙头也不回:"张廷玉,你来看看这幅地图。"
张廷玉走上前去,仔细观察着地图上的标记。
"万岁爷,这些红点..."
"这些都是朕这些年亲自过问的地方。"康熙的声音很沉重。
"五十多年来,朕几乎走遍了大清的每一寸土地。"
"为了这个国家,朕废寝忘食,鞠躬尽瘁。"
"但是现在,朕发现有人想要动摇朕辛苦建立的一切。"
张廷玉静静地听着,不敢打断康熙的话。
康熙转过身来,目光中带着一种从未有过的严厉。
"张廷玉,朕要问你一个问题,你必须如实回答。"
"臣不敢有半句虚言。"
"你觉得纳兰明德这个人如何?"康熙直接点出了名字。
张廷玉心中一震,他知道这个问题的重要性。
如果回答不当,不仅会影响到纳兰明德,连自己也可能受到牵连。
"回万岁爷,纳兰明德大人能力出众,为朝廷做了很多贡献。"张廷玉小心地措辞。
"但是?"康熙显然听出了张廷玉话中的保留。
张廷玉沉吟片刻:"但是近来纳兰明德大人似乎...有些过于自信。"
"过于自信?"康熙冷笑一声,"朕看是目无君上!"
"前些日子处理漕运事务,他竟敢擅自更改朕的旨意!"
"朕的话在他眼里还算什么?"
康熙越说越激动,声音也越来越高。
张廷玉连忙跪下:"万岁爷息怒,龙体要紧。"
康熙深吸一口气,努力平复心情:"朕不是在气头上说话。"
"这些年来,朕一直在观察纳兰明德的所作所为。"
"他确实有能力,但是野心也越来越大。"
"如今朕年事已高,他是否还会继续忠于朝廷,朕实在没有把握。"
张廷玉不知道该如何回应这样的话。
康熙继续说道:"朕已经决定了,纳兰明德不能再留了。"
"但是如何处置他,朕还在考虑。"
"朕今夜召你来,就是想听听你的看法。"
张廷玉额头上的汗珠越来越多:"臣...臣不敢妄议朝廷大事。"
"朕让你说你就说,这里没有外人。"康熙的语气不容反驳。
张廷玉思考了很久,才小心地开口:"依臣之见,纳兰明德大人确实需要敲打一下。"
"但是如果处置过重,恐怕会在朝中引起震动。"
"毕竟纳兰明德大人在朝中还是有不少支持者的。"
康熙点点头:"朕想的和你一样。"
"所以朕需要一个既能达到目的,又不会造成太大影响的办法。"
说到这里,康熙走到书案前,拉开了一个抽屉。
他从抽屉里取出了一张纸,但奇怪的是,这张纸上什么也没有写。
"张廷玉,你看看这是什么。"康熙将那张空白的纸递给了张廷玉。
张廷玉接过一看,发现这竟然是一张盖有玉玺的空白圣旨。
他的手开始微微颤抖,因为他意识到了这张圣旨的可怕含义。
"万岁爷,这..."
"张廷玉,朕要除一人。"康熙的声音低沉而坚决,"名字由你来填。"
张廷玉深吸一口气,提起御笔,在空白圣旨上缓缓落下三个字。
康熙凑近一看,瞬间愣住了。他盯着那三个字足足看了半晌,脸上的表情从震惊转为沉思,最终竟露出了赞许的笑容。
"好!好你一个张廷玉!"康熙连连夸赞,声音中带着一丝激动,"朕果然没有看错人!"
然而,就在此时,殿外传来了一阵急促的脚步声,有人在外面焦急地喊道:"万岁爷!出大事了!"
05
张廷玉在空白圣旨上写下的名字,竟然是"纳兰明德"!
康熙看到这个名字时,内心的震撼无法言喻。
他本以为张廷玉会推脱,或者写下其他人的名字。
毕竟纳兰明德在朝中势力庞大,得罪他绝非明智之举。
但张廷玉却毫不犹豫地写下了这个名字。
这说明张廷玉不仅看透了朝堂局势,更重要的是,他敢于承担责任。
"朕本想试试你的胆量和智慧,没想到你竟如此果断。"康熙感慨地说道。
"纳兰明德确实是朕心中要除之人,但朕不便亲自下笔。"
"一来是怕被人说朕刻薄寡恩,二来是想看看朝中是否还有明白人。"
张廷玉这才明白,原来这是康熙设下的一个考验。
如果他写下其他人的名字,康熙必然会失望。
如果他拒绝填写,康熙也会质疑他的忠诚。
只有写下纳兰明德的名字,才是最正确的选择。
"万岁爷圣明,臣只是实话实说。"张廷玉恭敬地回答。
康熙点头:"朕观察纳兰明德多年,此人野心勃勃,早已不把朕放在眼里。"
"今日你写下他的名字,正合朕意。"
就在这时,殿外传来了急促的喊声:"万岁爷!出大事了!"
康熙和张廷玉都被这突然的声音吓了一跳。
"进来!"康熙大声喝道。
一个太监匆匆跑进殿内,跪在地上气喘吁吁地报告。
"万岁爷!纳兰明德大人...纳兰明德大人在府中聚集了一批官员!"
"他们在商议什么大事,声音很大,邻居都听到了!"
康熙听后脸色大变,立即问道:"都有谁在场?"
"回万岁爷,据探子回报,工部尚书赫舍里氏、兵部侍郎瓜尔佳氏都在!"
"还有十几个中层官员,臣记不清名字了!"
康熙猛地站起身来,在殿内踱步。
张廷玉也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。
纳兰明德在这个时候聚集党羽,必然不是什么好事。
"他们在商议什么?"康熙急切地询问。
太监颤抖着回答:"探子只听到一些片段...好像在说什么'时机已到'、'不能再等了'之类的话。"
"还听到有人提到'太子'两个字。"
康熙听到这里,脸色变得铁青。
他最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——纳兰明德要参与夺嫡之争!
康熙有十几个儿子,太子之位一直悬而未决。
朝中各派势力都在暗中支持不同的皇子。
如果纳兰明德真的参与其中,后果不堪设想。
"张廷玉,你看这该如何处置?"康熙转头问道。
张廷玉思考片刻,沉声回答:"万岁爷,此事不能拖延。"
"既然纳兰明德已经露出了马脚,就应该立即行动。"
"再拖下去,恐怕他们会做出更过分的事情。"
康熙点头:"朕也是这么想的。"
他重新拿起那张写着"纳兰明德"的圣旨,仔细端详着。
"张廷玉,这张圣旨朕就先收着。"
"你现在立即调动锦衣卫,去纳兰明德府中查看情况。"
"记住,不要打草惊蛇,先弄清楚他们到底在商议什么。"
张廷玉接到命令,立即行动起来。
他迅速离开养心殿,直奔锦衣卫指挥使司。
此时的京城,表面上一片平静,实际上暗流涌动。
06
张廷玉赶到锦衣卫指挥使司时,指挥使魏东亭正在值班。
"魏大人,万岁爷有密旨!"张廷玉直接说明来意。
魏东亭立即起身:"请张大人示下。"
"立即派遣精干人手,秘密监视纳兰明德府邸。"
"查清府中都有哪些人,他们在商议什么事情。"
"记住,千万不能被发现。"
魏东亭点头:"臣立即安排。"
很快,十几名锦衣卫密探分散到纳兰明德府邸周围。
他们有的装作小贩,有的扮成路人,有的潜伏在附近的屋顶上。
整个纳兰明德府都被严密监控起来。
大约过了一个时辰,密探们陆续回报消息。
"报告大人!纳兰明德府中确实聚集了很多官员!"
"他们在书房内密谈,声音很小,但还是被我们听到了一些。"
张廷玉急切地问道:"都听到了什么?"
"回大人,他们提到了八皇子胤禩!"
这个消息如雷电一般击中了张廷玉。
胤禩是康熙的第八个儿子,聪明能干,在朝中颇有声望。
近年来,确实有不少大臣暗中支持他。
如果纳兰明德真的投靠了胤禩,那问题就严重了。
"还听到什么?"张廷玉继续询问。
"他们还说什么'皇上年事已高'、'应该早做准备'之类的话。"
"还有人提到要在下次朝议时集体上疏。"
张廷玉越听越心惊。
这些人不仅要支持胤禩,还要在朝堂上公开表态!
这简直是在挑战康熙的权威!
张廷玉立即返回宫中,向康熙汇报了情况。
康熙听后怒不可遏:"这个纳兰明德!朕待他不薄,他竟敢如此背叛朕!"
"还有那些跟着他的人,都是朕亲手提拔的!"
"他们忘了是谁给了他们今天的地位!"
张廷玉小心地劝道:"万岁爷息怒,当务之急是决定如何处置。"
康熙在殿内来回踱步,思考对策。
"如果直接抓捕纳兰明德,恐怕会引起朝堂震动。"
"但如果不处置,又会让他们更加嚣张。"
张廷玉提出建议:"臣以为,可以先从外围入手。"
"那些跟随纳兰明德的中小官员,可以先调离京城。"
"然后再找个合适的机会处置纳兰明德本人。"
康熙考虑了一下,觉得这个建议可行。
"好,就按你说的办。"
"明日早朝,朕就宣布一批人事调动。"
"先把纳兰明德的羽翼剪掉。"
"至于纳兰明德本人,朕另有安排。"
07
第二天早朝,康熙果然宣布了一系列人事调动。
工部尚书赫舍里氏被调任地方总督,兵部侍郎瓜尔佳氏被外放为知府。
还有十几个中层官员,都被以各种理由调离京城。
朝中大臣们都感到意外,不明白康熙为何突然做出这样的安排。
只有纳兰明德心中清楚,这是皇帝在警告他。
但他并没有因此收敛,反而更加坚定了要支持胤禩的决心。
下朝后,纳兰明德悄悄找到了几个心腹。
"皇上这是在对我们示威!"纳兰明德愤怒地说道。
"他把我们的人都调走了,就是不想让我们在朝中有发言权!"
"既然如此,我们更不能坐以待毙!"
其中一个心腹问道:"大人,您的意思是?"
纳兰明德眼中闪过一丝狠厉:"既然皇上不仁,就别怪我们不义!"
"我已经联系了八皇子,他答应支持我们!"
"只要时机成熟,我们就公开表态支持八皇子继位!"
这些话很快就传到了锦衣卫的耳中。
张廷玉得到消息后,立即进宫向康熙汇报。
康熙听后,脸上露出了一丝冷笑。
"纳兰明德这是要孤注一掷了。"
"既然他要玩,朕就陪他玩到底。"
康熙从抽屉里取出那张写着"纳兰明德"的空白圣旨。
"张廷玉,朕决定了,就用这张圣旨处置他。"
"不过,朕要让他死得明明白白。"
康熙吩咐张廷玉准备一场特殊的朝议。
这次朝议的主题是讨论立储问题。
康熙要让纳兰明德在朝堂上露出真面目。
张廷玉明白了康熙的用意,立即去安排。
三天后,一场特殊的朝议在太和殿举行。
康熙坐在龙椅上,目光扫视着下面的群臣。
"诸位爱卿,朕今日召集大家,是要商议一件重要的事情。"
"朕年事已高,立储之事不能再拖延了。"
"朕想听听大家的意见,哪位皇子最适合继承大统?"
这个问题一出,朝堂上顿时寂静无声。
立储问题向来是禁忌,没人敢轻易表态。
康熙等了一会儿,见没人说话,就点名问道:
"纳兰明德,你觉得如何?"
纳兰明德心中一惊,没想到康熙会直接点他的名。
但这也正是他期待已久的机会。
他深吸一口气,大胆地说道:"臣以为,八皇子胤禩最为合适。"
"胤禩聪明能干,深得朝野赞誉,确实是储君的不二人选。"
这话一出,朝堂上顿时哗然。
其他大臣都用震惊的目光看着纳兰明德。
居然有人敢在朝堂上公开推举皇子!
康熙面无表情地听完,然后问道:"还有谁支持纳兰明德的观点?"
几个纳兰明德的心腹站出来附和。
"臣也觉得八皇子最为合适!"
"八皇子德才兼备,确实是理想的继承人!"
康熙点点头,似乎在认真考虑他们的建议。
过了很久,康熙才慢慢开口:"既然你们这么推崇八皇子..."
"那朕就问问你们,如果朕不同意呢?"
这个问题让纳兰明德等人愣住了。
他们没想到康熙会这样反问。
纳兰明德硬着头皮回答:"臣等只是为国家着想,绝无他意。"
康熙冷笑一声:"为国家着想?"
"朕看你们是为自己着想吧!"
说着,康熙从袖中取出了那张写着"纳兰明德"的圣旨。
"纳兰明德,你知道这是什么吗?"
纳兰明德看到那张圣旨,心中顿时涌起一股不祥的预感。
08
康熙展开圣旨,高声宣读:"奉天承运皇帝,诏曰:纳兰明德结党营私,图谋不轨,着即刻革职查办,永不叙用!"
这道圣旨如晴天霹雳,震惊了所有人。
纳兰明德瞬间瘫软在地,面如死灰。
他万万没想到,康熙早就准备好了这道圣旨。
而且圣旨上的字迹,分明是张廷玉的!
这说明康熙和张廷玉早就商量好了要除掉他。
"万岁爷!臣冤枉啊!"纳兰明德大声喊冤。
"臣只是实话实说,绝无谋反之心!"
康熙冷冷地看着他:"实话实说?"
"朕的锦衣卫早就监视你多时了!"
"你在府中聚集党羽,商议支持八皇子的事,朕一清二楚!"
"你以为朕不知道你的小动作吗?"
纳兰明德听到这里,彻底绝望了。
原来皇帝早就知道了他的所有行动。
今天的朝议,不过是给他挖的一个陷阱。
让他在朝堂上公开表态,然后名正言顺地治罪。
"还有你们几个!"康熙指着那几个附和纳兰明德的官员。
"都给朕跪下!"
那几个人吓得魂不附体,连忙跪倒在地。
"你们跟着纳兰明德胡作非为,罪不可恕!"
"来人!把他们全部押下去,听候发落!"
很快,锦衣卫冲进大殿,将纳兰明德等人全部带走。
朝堂上其他大臣都吓得不敢说话。
大家都明白,康熙这是在杀鸡儆猴。
任何想要在立储问题上搞小动作的人,都会像纳兰明德一样下场。
康熙看着空荡荡的朝堂,满意地点了点头。
"诸位爱卿,朕希望今天的事能给大家一个警示。"
"立储之事,自有朕来决定,轮不到臣子指手画脚!"
"谁敢违背朕的意思,纳兰明德就是下场!"
朝议结束后,张廷玉跟随康熙回到了养心殿。
"万岁爷,纳兰明德的事就这样解决了?"张廷玉问道。
康熙点头:"朕说过,要让他死得明明白白。"
"现在朝中所有人都知道,反对朕的人会有什么下场。"
"这比悄悄地处死他更有震慑力。"
张廷玉赞叹道:"万岁爷英明!"
"那张空白圣旨的设计,真是精妙绝伦。"
康熙笑了笑:"朕本来还在犹豫要不要处置纳兰明德。"
"但你写下他的名字,让朕下定了决心。"
"而且这样一来,即使有人要追究,责任也在你身上。"
"朕可以说是你建议的。"
张廷玉恭敬地回答:"臣愿为万岁爷承担一切责任。"
康熙满意地点头:"朕就是欣赏你这一点。"
"既有智慧,又有担当。"
"朝中若都是你这样的人,朕也不会如此劳心费神了。"
从此以后,朝中再也没有人敢在立储问题上妄议。
纳兰明德的下场成了所有人的警钟。
而张廷玉因为这件事,在康熙心中的地位更加重要。
康熙知道,在关键时刻,只有张廷玉这样的人才能真正为他分忧。
那张空白圣旨,不仅除掉了一个威胁,更试出了一个忠臣。
这正是康熙最想要的结果。
纳兰明德被处死后,朝堂重新恢复了平静。
那些原本蠢蠢欲动的大臣们,也都收起了自己的小心思。
张廷玉因为这件事,彻底获得了康熙的信任,成为了真正的肱股之臣。
多年后,人们提起这张空白圣旨,都会感慨康熙的智谋和张廷玉的果断,这一君一臣的默契配合,成就了一段传奇佳话。
10倍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