崇祯十七年,李自成攻破北京城,明朝最后一位正统皇帝崇祯帝选择自缢殉国……
关于这位末代皇帝的评价,历史学界众说纷纭,本文不打算深究其人其事,但崇祯临终前留下的一句话,却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关注。
他曾说:“朕非亡国之君,诸位皆亡国之臣。”这句话满含凄凉与愤懑,深刻表达了他对朝中文官集团的失望与痛恨。
这里所指的文官,主要是那些贪腐无度的官员,毕竟在明朝走向灭亡的关键时刻,这些人依然吝啬至极,最终朝廷只筹得了区区二十万两银子……
以至于朝廷无法筹集到百万银两来促使吴三桂迅速北上,也难以拿出两百万去安抚四起的农民起义军。
展开剩余89%那么,崇祯皇帝是否有能力查抄这些贪官,借此解决财政困境呢?
历史学界普遍认为,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除了深层的制度问题外,最致命的还是财政枯竭。只要资金充裕,许多矛盾都能逐步缓和。
因此,许多人主张若能严查贪官集团,尤其是被指为腐败代表的东林党,朝廷或许能渡过难关。但事实真是如此吗?
——要弄清真相,首先必须了解明朝财政为何如此拮据。
众所周知,封建社会最重要的税收来源是土地税。
因此,明朝多次重新审核和修复鱼鳞图册,以确保税源的稳定。
然而到了末期,土地兼并现象极为严重,大片土地被王侯贵族吞并,百姓无地可耕。
其中皇家贵族尤为嚣张。
史书记载:神宗时期,潞王、寿阳公主等王室成员所获封赏极其丰厚。福王被封河南、山东、湖广三地庄田,面积多达四万顷。熹宗时,桂、惠、瑞三王以及两位公主所辖庄田数以万计。魏忠贤家族更是横行无忌,大肆侵夺民田。
学者统计显示,明朝皇族后裔人数高达百万以上,国家税收中绝大部分被用来供养这些王爷。
据洪武年间史书记载:
“二十八年颁布诏令,削减王爷岁俸,将节省之银用于军国开支。亲王岁俸万石,郡王二千石,镇国将军一千石,辅国将军等依次递减,公主及驸马二千石,其他王侯等级依此类推。此规自此成为永恒制度。”
总的来说,在如此“粗暴”的财政政策下,到了明朝末年,开国皇帝的直系后代男性人数近十万,加上诸多王族分支,其开销占据了国家财政收入的一半以上。
史料还显示:全国每年向京城供应粮食约四百万石,但诸王府的禄米却达到八百五十三万石。以山西为例,存留粮只有一百五十二万石,诸府禄米却高达三百一十二万石;河南存粮八十四万石,而禄米却有一百九十二万石。这仅是两个省份的数据,其他地区亦有类似现象。
难怪学者感叹:皇族开支占全国粮食储备的比例竟高达八成,这在历史上极为罕见。
随着王侯贵族的挥霍无度,大量官员也逐渐响应他们的富裕生活。以东林党人为代表的一批文官,从地方举人到朝廷高官,甚至与盐商勾结,隐瞒大量土地,不向中央缴纳税赋。
根据《明史·食货志》记载,早在弘治年间,明朝政府控制的户籍数量较洪武初年减少了约150万户,人口损失超过700万。
如此,朝廷的粮食收入骤减。
以太仓粮食储备为例,成化八年以前漕粮储量超过四百万石,隆庆元年入库达三百六十四万石,到崇祯时期实际入京通粮只有两百万石左右。
这充分说明,明朝财政最大的问题是朱家王爷和官员们掏空了国家赋税根基,已非单纯贪污能解释,而是一种历史形成的制度陋习。
——此外,地方政府长期拖欠税款。
这点恐怕许多人未曾深思。崇祯时期,中央集权大幅削弱,最明显体现就是财政收入锐减。
因镇压农民起义及各项开支激增,地方财政亏空严重。朝廷要求严格缴纳赋税时,地方政府往往消极执行,面对大户欠税现象视若无睹,甚至出现请托、截留等腐败行为。
作为税收重地的苏松地区,万历十四年至三十五年间拖欠金花达48万两,布匹欠缴301万匹。天启时期,南京户部尚书感叹:天启元年至五年间,各省拖欠折色达百万石以上。
不论是否存在税款截流,这种现象充分表明中央财政权力受到了严重挑战。
而且,朝廷还面临着极大的军费压力。
洪武时期设立军屯和军户制度,意在解决军队开支。起初确实奏效,但随着卫所制度崩溃,军屯土地被兼并,军费负担转嫁给朝廷。
黄仁宇先生考证指出:北方军队募兵制度始于每人津贴五两银子,配备马匹和军服。16世纪中期每年军费约6两银子尚能维持,但到16世纪70年代,南方军队北调,军费大幅上涨,17世纪达到18两银子的高额。
正统年间,朝廷年收入不过四十多万两银子。
但军屯废弛导致边疆缺粮,米价飙升。万历年间军费攀升至380万两以上,特别是万历46年到天启7年间,对后金战争开支高达六千万两。
崇祯时期,军费更是叠加三次加派,辽饷累计685万两,剿饷330万两,练饷初期400万,后增至730万两。
如此巨额军费让本已捉襟见肘的财政更显吃紧。
——崇祯十六年户部额定收入2010万两,实际仅收1584万,两项支出2122万,两项支出相差530万两。
综观明朝财政危机,再回望开头的问题,难道我们还能自信满满地认为抄家查抄就能解决明末危机吗?
首先得承认,就算李自成攻入北京能抄出七千万两白银,也只是掠夺一时,根本无法从制度层面解决财政问题。
看看前述问题,七千万两银子不能扭转土地税源锐减,也难以解决军队废弛的问题。
当然,这笔钱足以暂时给吴三桂的军队拨款,帮助朝廷抵御农民军进攻。
有人认为,这只是为眼前危机缓冲,只要挡住李自成,明朝就能继续处理根本问题。
但事实并非如此。
前面提到,财政危机根源在于皇族与官员的土地兼并,以及天文数字般的军费和皇族开支。
换句话说,若想真正解决贪腐和财政问题,第一步必须“动刀”皇族。至于贪官污吏,不过是蝇头小利的附属品。
然而,在国难当头时,皇帝首要任务是稳定人心,而稳定的关键群体正是那些养尊处优的皇族们。
如海瑞所言,除掉严嵩不足够,关键要解决严嵩背后的皇族蛀虫。否则治理贪腐无异于治标不治本。
此外,即使忽视皇族问题,明朝还面临两大致命难题:僵化的统治结构和腐败不堪的行政体系。
崇祯末年,民心涣散,许多官员已准备向李自成投降。此时若大规模清查贪官,官员们反而会恐慌,加速政权崩溃,甚至可能发动政变。
原因简单,东林党系上下连结紧密,强硬皇帝都难以掌控,何况国势已衰。正如蒋介石所言:“反腐亡党,不反腐亡国。”
即使出现强人一统局面,清查大量贪官,那些银两真的能流入皇帝手中吗?
——乱世出妖孽,这话一点不假。
明朝最大的问题是中央财政权遭地方严重挑战,地方依法拖欠赋税,中央又缺乏有效执行力。
锦衣卫等机构自身也贪腐横行,基层执行层层截留。
所以,崇祯不可能像农民军那样轻松抄出七千万银子,最多得手百余万,而且北京城将变得千疮百孔。此举无异于饮鸩止渴,必然自取灭亡。
还是那句老话,不解决根本问题,只处理表面枝节,不过是在拖延死亡,甚至加速了灭亡的步伐。
发布于:天津市10倍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